孩子為什么會玩游戲上癮,如何把這種喜愛轉換到其它地方呢?
方法/步驟
很多家長視游戲為洪水猛獸,覺得玩游戲就會影響學習。事實上,往大了說,不光是我們人類,就連動物也會從每一次嬉戲中互相交流,從每一次狩獵中得到鍛煉;往小了說,游戲意味著一系列精巧的獎勵機制,而從這些機制中,我們會不斷的完成目標,并從回饋中獲得快感。
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的大腦會釋放出一種叫做“多巴胺”的神經遞質,它會激勵我們為了獲得快樂而努力付出。人是依賴多巴胺的,而現在的很多游戲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弱點,從“販賣快樂”中,獲得金錢。
但同時,如果我們能夠將玩游戲時的多巴胺,在我們需要學習時驅動,做到【游戲化學習】那不就是我們追求的寓教于樂嗎?我們深知這一點,所以其實在制作課程的時候加入了大量的游戲化設計,讓同學們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比游戲更大的快感,對知識產生自發的獲取欲望。
其實在小朋友的生活中,很少有游戲的獎勵機制,為了能讓孩子學的開心,學有所成,我們利用同樣的獎勵機制,借游戲的糖衣,來包裹學習編程的內核。
作為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應用這種機制呢?
首先,設定一個大目標,難度建議是在稍微努力就能達到的。其次,要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,并且設定完成的時間,再給每一個目標設置獎勵。小目標對應小獎勵,大目標對應大獎勵。后獎勵需要多變,設置一些隨機性。
比如,讀書這件事就變成了,每認真讀完一個章節,就獎勵自己一袋小零食,每認真讀完一本書,就去買一件新衣服等。類似的道理,也可以用在孩子背單詞,練鋼琴和寫作業上。
你會發現,定義目標,分解目標,設置獎勵,隨機多變,這正是游戲設計的思路。孩子可以游戲化學習,各位家長同樣也可以~